瑾心老師ABC自閉症案例分析解答系列三十二:「自閉症孩子總是咬指甲怎麼辦?」
- Published in 行為分析實例解析系列
網絡世代,只要有一支智慧型手機或是一個不錯的電腦,人人都有話語權。
這還不夠,我們可以在網上做經濟直銷、空中授課和炫己之風光;但是,在漂亮的分享文化和絢麗的修圖外表之下,真實的生活倒底是什麼?
網路資訊的快速使我們的關係互動從「hi」到「bye」只需1秒鐘。
從最小的社會核心家庭而有的教養內容,到入學年齡的融合受教,每個孩子的心靈教育是潛移默化地觀察所接觸的真實人物:在家中看父母、在學校看師長同學;更何況科學概念的實證追蹤,早就已經從關著門的實驗室檢驗,擴闊至一言一行皆烙印在谷哥的檔案網海內。
內裡誠實的言行一致、以及凡事察驗的求證謹慎,是這世代的教育關鍵。
如果父母是基督徒,又深知孩子是神所託付管理的產業,自閉症的祝福更是光照我們內隱的生命歷程,在自閉症挑戰的眾多需要之中,看清自己的價值觀最在乎的是什麼?自閉症是使我們視孩子如殘廢一樣的理所當然要受人服侍呢?還是我們選擇相信他不被自閉症所轄制,我們的身教榜樣要耐心地引導孩子能夠服事人。
富足,不是銀行帳戶裡的數字;卻是能白白給予別人而不冀求回報的愛。身為父母讓我們一起經歷看似自閉症的成長貧窮,培育他在主的恩典之路上雖是卑微的器皿,卻呈裝了活水泉湧的無條件之愛。
你信主能做成這事嗎?因著耶穌基督順服所彰顯十字架得勝的見證,我信。
//瑾心❤
家長來信:
我的孩子有很嚴重的咬指甲的習慣,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來幫助矯正孩子這樣的行為?
我試著用阻撓及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卻沒有一點功效。所以,請問老師在康兒小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情況?
瑾心老師回復❤:
有的。我們在自閉症的世界當中,很多人告訴我們用許多的方法來矯正和改善我們孩子的一些行為,但是這些教學也要靠父母如何當機立斷的去善用它,我就用自己的生命經歷來跟大家分享我如何矯正康兒咬指甲的行為。
第一:我那時用社交故事來跟康兒解釋。
首先要提醒所有的父母,在運用社交故事的時候,我們不要去模仿或者抄襲別人的故事,而是用孩子目前的認知能力及他親眼所見的經歷來跟他解釋。
那個時候,康兒很喜歡看一個卡通影片,講述一個正義之士有個特殊的能力,他的身體會縮小,會從別人的鼻孔、嘴巴和耳朵,進入身體去攻擊敵人的內臟。我用這個故事,跟康兒解釋,細菌就藏在他的指甲裡面。如果他常常咬指甲,這個細菌跑到他的肚子裡面,就會開始吃他的血。到時候醫生只有開刀動手術,才能把細菌消滅。這就是為什麼病人在醫院裡面,都不敢吃指甲了。等到康兒到醫院去定期檢查的時候,我將這樣的需要告訴他的小兒科醫生,小兒科醫生也會配合這樣的演出,使康兒有非常強烈的震撼教育。
第二:思考孩子的咬指甲行為是不是模仿來的呢?
如果是,那一定有一個模仿的對象。所以,我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找,我第一個去的場合就是學校。我通過遠距離觀察發現一個小孩子常常坐在地上聽老師講故事的時候會咬指甲。而且我孩子的眼睛就停留在他的身上。所以回到家裡,我會跟康兒非常強調那個孩子的病容,而這個孩子咬指甲的時候,他的臉上是沒有笑容,他的身體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康兒也開始在思考,是小兒科醫生告訴他、他在電視的卡通裡面看到的、還有媽媽在他耳朵旁邊提醒的「細菌」。
為了要加速康兒對不再咬指甲這個行為的選擇,我也使咬指甲的行為跟隨康兒急於逃避的負面增強物,很多父母都誤以為負面增強物是處罰,例如肉體的懲罰,這是錯誤的。所謂負面的增強物,就是康兒特意逃避父母的要求,那個時候對康兒來講,就是洗碗、彈鋼琴和拍皮球。我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負面增強物,來褪去孩子咬指甲的行為呢?因為我相信有些父母已經想到了,或許這是感官的需要。
自閉症的世界裡,沒有葵花寶典,也就是你不可能靠書,就算去買社交故事創始人「Carol Gray Social Story」的書,她的書中基本上有很多字眼是告訴你一些觀念,和一些少許的範例,但她卻很少有圖片的運用。這告訴我們在進行教學時,你自己要學會融會貫通,要根據孩子自身的需要設計並使用能矯正自閉症孩子行為的故事。
當初我雖然用了一些負面增強物,但考慮到不能使孩子逃避彈鋼琴、拍球,所以我那個時候又設計了一個新的負面增強物-剝豆芽。目的是希望借著一些活動,能滿足康兒他指尖所要尋求的感官輸入。並且最大的目標是培養孩子有獨立自主的選擇能力。他必須要考驗自己的意志力,來拒絕咬指甲的行為。我另外的一個活動,是要求他洗爸爸的車輪胎,並且是一環一環地仔細擦。
第四:有父母問我, 感官是一生之久的嗎?該如何讓我的孩子知道這一生感官的特殊需要。
我在這裡很誠懇地跟父母分享一個事實。感官問題不是一輩子的特殊需要,因為我們每一個正常人,都有感官需要。想一想,有人怕癢,有人不怕癢,有人愛吃辣,有人怕吃辣,有人怕冷,有人就是不怕冷。這豈不就是一個不同的感官世界嗎?但是我們會把這些需要病態化了嗎?我誠懇地提醒父母,你怎麼看待感官需要,孩子就會按照你的相信成就感官的厲害性。也就是你怎麼看感官的需要就怎樣一直影響你孩子對感官的依賴。
有些父母一直依賴所謂專業的人士來訓練,我相信你到任何的感官治療中心,你會發現全是給幼兒活動設計的一些玩耍、美勞,以刺激輸入孩子的感官需求。那我想讓你思考一下,專業人員和父母到底誰會對孩子的感官觀察得更清楚?如果感官是一個日日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那麼誰在孩子生命中責任會比較多呢?是治療師,還是父母?
感官如果正常人都有,我們不如用一個很平常的心態來看:
如果孩子的手癢,就讓孩子的手做事;如果孩子不安分,讓孩子多運動,消耗他的精力;如果他的嘴巴想要咬東西,你就找更多需要咀嚼的食物,如玉米包穀。如果你能將感官的特殊需要,當作是一種孩子的生理需求,你就找活動來發洩這樣的精力,來滿足這樣感官的輸入。
如果你把感官的特殊需要,當成是一個病,那這個現象一直會成為一個病態的行為,沒有一個感官治療師,會像父母花這麼大的心思,並且懂得運用身邊的資源,使孩子的感官需要慢慢淡化,並且自然化。
我很誠懇地提醒所有在聽的父母,不要把感官的需求渲染、擴大,現在美國官方的兒科學會,已經正式地指出,他們研究近20 年感官統合的治療,發現基本上感官統合對治療自閉症行為並沒有整體性的幫助。
一般來講,感官觸覺刷刺激皮膚,秋千搖擺刺激中樞的平衡,穿重式壓力背心,給孩子肉體的壓力需求等。雖然這些內容,說是可以讓孩子提高智力、推理力或是知覺的洞察力,甚至說能中斷並減少重複性的行為,但我希望父母思考一個事情,如果孩子是長期靠這些活動才能得到身體的平衡和行為的改善,那當孩子長大以後,學校或是社會工作的環境當中,會有這樣的資源來幫助孩子嗎?任何的治療不就是要看到停止點在哪裡,並且孩子能停止需要;如果選擇吃藥,要長時間地依靠,那就叫上癮了。所以美國兒科協會指出,目前的證據基礎不支持使用感覺統合活動成為治療自閉症兒童的方案之一。
【延伸閱讀】
【附記】這是瑾心老師在中國的免費qq教學內容。我之前想過這件事情,能真心想要學DTT的家長其實在乎的不是錢的糾紛,而是挪去了錢,没有公義、誠實和感恩的心,我们家長還有什麽良善給孩子?
我為瑾心老師不平。我要說,我不懂這些人(杭州星覚醒「藏身於QQ公眾號的"小麦籽自闭症",現在又換名成“觉醒的小麦籽”」)的邏輯,不要臉也要有個極限,「杭州小麥籽」 的多媽將瑾心老師祝福中國自閉症家長的教學重新包裝假裝是出於自己的教學,真的是無恥之徒!瑾心老師日夜顛倒在台灣和中國幫助無數自閉症家庭的教學,從來不是為了賺錢,蒙受奇恩而 願意寫文章出來分享的家長難道是為了寫文章賺錢嗎?重點是這些文章是學了誰的教學而來的?我覺得盲從的家長笨到連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沒有了,有沒有搞清楚,利用瑾心老師教學賣錢的73萬人民幣是在杭州星覚醒的帳戶耶,但杭州多媽(刘英姝)到處截圖抹黑就是不公開賬本,因為賬本一出,真相即清。就請出示具体簽字同意的授权契約,和星覺醒收支的賬本,大家就一目了瞭在自閉症世界中窃取智慧財產又偽善以斂財的是誰。
有些老家長利用孩子自閉症成功的假象浮誇藉以賣教學謀財,然而時間是不矯情的法官,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紙是包不住火,總是會被打回原形的,大齡的孩子真正離開父母的臂膀走入人群的時候,能不能獨立生存,獨立面對真實的社會,這個時候才是評斷有沒有成功的標準所在,背信棄義就是為了錢,結果孩子的生命品質窮的只剩下父母拐騙的贓款,老夏娃竟得意地與魔鬼古蛇同謀高舉知識樹的果子,出賣了贖不回的靈魂,換來永恆的黑暗。貪欲使人無所不為。藉由孩子自閉症而圈錢的家長,是很難在任何時候用內心誠實愛自己的兒女,這二者就彷彿上帝和財神一樣,形同冰炭,不是輕這個、就是重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