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夫心得】:「行為介入初篇:A-B-C-前因改變從自已開始」

許多人對於自閉症的孩子的迷思,是小孩就是不會說講話,若孩子能說話就可以脫離自閉症。

大多數的家長一開始就會努力的訓練小孩的口語、認知、特長與學業。當孩子上小學時,才發現孩子問題行為比想像中難之控制,到這時要再修正孩子的問題行為就較為困難了些,我們若可以在孩子越小的時候,就開始對孩子的問題行為做介入,不要忽略不處理,才會事半功倍。

確實自閉兒的問題產生,是因為小孩無法清楚表達自身之苦,所以小孩只能用行為反應動機,但在這裡我希望家長們思考一下,就是我們也很多時候無法清楚說出自己的苦與想法,那你們如何期待小孩在這樣的年紀可以表達他們真正的需求呢?

因此功能行為分析就是用以發現引動問題行為,我們用這個方法見招拆招的A(前因)-B(行為)-C(結果)與替代行為的設計,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上,我們學習如何解析小孩的行為、學習如何與小孩相處、對話與教導他們,已達到行為逐步塑造的成效,而小孩也會為了得到家長的認同行出你要行為、並且了解被期待產生的好行為(差別性強化)。

所以我們在前期的行為介入策略教導的學習重點與目標,就是要小孩能坐好能聽能學。就是要我們自己就是那個的前因、並且改變自己對孩子的行為、得到不同的結果,而後再來了解自己的孩子、改變他們的行為、使他們可以得到不同的未來。

這邊我們就用一個簡單要求果汁做一個行為分析,如果孩子每當要求果汁時,你不給他果汁,他就在地上大哭,打人和摔東西,而後你受不了就把果汁給他來消除他的行為,往後他在要求不到他為想之物,可以想而知他會再使用一樣的方式,大哭,打人和摔東西來要求你的果汁,往後這就成為孩子的問題行為。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為什麼我們凡事要先改變自己的反應,才能改變孩子的反應行為。

當我們看到孩子要求果汁時,看到的是一個「回合」機會(請不要一次給孩子一大罐,分在杯子一小口就行,增加訓練次數),

我們就必須訓練孩子行出我們期待他的行為才能給他增強物,前「眼目注視」->到點頭/搖頭->進而口語表達要/不要->走到你面前伸手/搖手->而後到問句要求,

這個過程也逐步「拉長等候時間」,「增加困難度」孩子才能得到他所想之物,千萬不要把訓練的內容固執化,這樣孩子是不會進步的。

下面是二本書你必須要閱讀的瑾心老師書籍,它將陪伴在孩子脫離自閉症路上,給你們一個光的方向。

 

【延伸閱讀】  

★ 瑾心自閉兒教育手冊(1)生命的裝備

★ 瑾心自閉兒教育手冊(2)生命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