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心老師心語】:「DTT與VB言語行為的銜接」

來自家長提問:

瑾心老師,您好:

我用言語教學約1年了,兒子現在小學一年級,學習態度和聽從行為都良好,我有2點無法突破:

一是他的表達能力,一直停留在回應問題,無法順利轉成說的人,除非他有要求。所以他無法和人聊天或不會主動分享感覺。

二是他的閱讀能力,他會讀寫文章,但理解力無法同步速度或記住內容,拆開來的詞語都懂,但讀時像沒讀進腦海裡,船過水無痕似的,所以做閱讀測驗時是困難的。或許也可以解釋他記不住太長的談話內容,再整理後變說話的人。


瑾心老師回復

我在這邊先跟大家分享在做標示的時候,最基本的DTT的初步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在桌上大家用圖卡說“給我貓”,他拿到貓,或是你跟他說“這叫什麼”,他說“貓”。那這些的教學基本上都是在於聽的人。

什麼叫做“聽的人”呢?也就是說的人給指令,聽的人給回應。

那現在我們要預備孩子進入到所謂的說話的人,我們就要利用他既有的認知來讓他成為一個說話的人,能讓你,尤其父母來做聽的人。

怎麼來做?

就用剛剛那個貓為例,從孩子在做標示,以聽的人來回應答案,到現在要說的人,就是他必須要分享,你可以重新作一個提示,告訴我什麼是貓?那這個孩子他就必須要按照他的認知告訴你什麼是貓。

我希望你不要用臺詞,或是用背的答案來教他。現在他要成為一個說話的人,所以你基本上要訓練他從視覺的觀察和視覺的記憶力來整合這樣的資料。

通常來做名詞標示,以說話的人的角色來分享,會以所謂的特徵和功能(feature and function)來說,

那特徵有什麼呢?也就是貓有鬍鬚,貓會喵喵叫,貓有毛,貓晚上眼睛看得很清楚。

那什麼叫功能呢?也就是貓捉老鼠,貓會生小貓,貓不生蛋,貓喜歡喝牛奶,貓喜歡吃魚。

那一個孩子尤其在五歲之前的正常的孩子,基本上你叫他解釋什麼是貓,他就是基本上會以特徵和功能來回復。

所以,如果今天你說你的教學是言語行為,你必須要以孩子既有的認知,尤其是以名詞的標示來訓練他成為一個說話的人,也就是讓他分享什麼叫做貓。


(插圖作者:皓然2018年)

接下來我舉例更深的話是動詞。

什麼叫動詞呢?也就是說如果今天一個孩子,他看到一張照片,我們問他:“他在做什麼?”,他說“他在打棒球”。

你可以問他,你告訴我“什麼叫打棒球?”那這時候的特徵和功能就很強了。

所以特徵是什麼?噢,我知道打棒球。打棒球是在什麼樣的少棒館,我知道有什麼棒球隊。臺灣的棒球很有名。

什麼叫功能?打棒球基本上要跑得快,臂力要大,要揮棒。然後呢?臺灣是棒球之鄉。

然後在這樣的解釋當中,孩子就會從一個所謂的DTT標示的認知能延伸到言語行為,成為一個說話的人。

那我現在用這樣的例子,也是希望如果你的孩子能說話,你也知道他有足夠的標示,你要訓練他能主動進入到會話,能與人交換資料,這是最簡單的第一步的訓練。

 

【延伸閱讀】  

★ 自閉症兒童的社交第一步裝備

★ DTT的自閉症教學自學資源及順序

~瑾心